在战国时期,五国联合攻打齐国和长平之战是两个标志性的历史转折点。公元前284年,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,联合秦国、韩国、赵国和魏国,共同发起对齐国的攻击。齐国虽强,但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,还是在济西之战中遭遇了惨败。此战后,乐毅乘胜追击长胜证券,攻占了齐国72座城池,进一步削弱了齐国的力量。甚至当乐毅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时,他不但烧毁了齐国的宫庙宗庙,还将大量珍宝和财物运回燕国。为了奖励乐毅,燕昭王册封他为昌国君,燕国一时达到鼎盛。然而,乐毅在攻占大部分齐国领土后,尽管历时数年,仍未能攻克齐国最后的两个重要城池——莒城和即墨,齐国并未完全被消灭。
一
在战国七雄中,燕国和韩国长期是最弱小的两个国家。韩国地处秦国的西侧,成为最早灭亡的诸侯国;而燕国则因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,才能在战国时期勉力维持其存在。相对而言,齐国在战国中期与秦国、楚国并列为三大强国之一。尤其是在齐国的鼎盛时期,它击败过秦国长胜证券,成为了威胁秦国的强敌。像桑丘之战和函谷关之战,齐国都曾成功抗衡秦国,甚至在齐闵王时期,秦昭襄王还曾称他为“东西二长胜证券帝”,足见齐国的强大。
展开剩余70%因此,燕国若想单独战胜齐国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乐毅之所以能够取得初步胜利,依靠的正是五国的联合力量。尤其是在济西之战后,齐国虽然损失惨重,但其它诸侯国仍继续扩展战果,比如赵国攻占了齐国的阳晋等城池,而秦国则趁机占领了宋国的陶邑等地。然而,到了攻打莒城和即墨时,乐毅所能调动的兵力仅限于燕国自己的军队。倘若五国联军能够继续合作,莒城和即墨恐怕会轻易陷落。但因为燕国自身兵力有限,这两个城市依然屹立不倒。
二
乐毅虽然在战国时期堪比白起、吴起等名将,但燕国的军队实力并未达到顶尖水平。事实上,燕国在长平之战后并未能有效壮大军力,反而在其他战争中屡屡受挫。比如在赵孝成王十五年(公元前251年),赵国因长平之战损失惨重,燕王喜便计划趁机进攻赵国。然而,尽管燕王喜派遣丞相栗腹带兵攻打赵国的鄗城,燕军不仅未能攻下任何城池,反而被赵国名将廉颇围困,差点彻底被消灭。这个教训表明,尽管乐毅攻下了齐国大部分城池,但由于燕军缺乏攻坚能力,最终未能摧毁齐国的核心力量。
三
莒城和即墨不仅是齐国的重要战略城池,也是战国七雄中难攻的坚城。根据《战国策》等史料,齐国除了都城临淄外,还在平陆、阿城、即墨和莒城等四地设立了备用都城。这些城市不仅兵力雄厚,还储备了大量粮草和物资,为齐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。尤其是莒城和即墨,它们几乎占据了齐国五分之二的兵力,且在坚固的城墙下,乐毅的燕军显然无能为力。
因此,齐国能够坚守并未完全被击败,很大程度上与乐毅的进攻策略有关。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后,乐毅虽然攻城略地,但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无法完全征服齐国的民心。在占领大部分领土后,乐毅选择对莒城和即墨进行围困,而非强攻。这一策略体现了乐毅的深谋远虑,他理解到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”的军事哲学,认为通过心理战和政策手段才能彻底瓦解齐国的抵抗力量。最终,尽管齐国未能完全灭亡,但乐毅的策略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齐国的核心控制力。
总结来看,尽管乐毅在军事上屡次获胜长胜证券,但燕国的实力限制以及齐国的战略防御,使得齐国并未完全被消灭。乐毅的军事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,虽未能实现彻底征服,但却为燕国赢得了关键的地缘优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