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广东有序开展。即日起,南都、N视频推出《走基层 看作风》专题报道,深入一线,走访记录全省各地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、干事创业谋略天下,为群众办好事、办实事的生动案例。
在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观珠村,有一片价值数十万的沉香林。这个地方原是一处垃圾堆,村民通过“村民说事”制度反映之后,村委会下定决心彻底清理,才有了如今这番模样。
“现在有事就说,说完就办!”7月3日,观珠村村民向南都、N视频记者表达了对这项制度的认同。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观珠村的党员干部不再局限于“坐在办公室发通知”,而是主动走进村头巷尾倾听民声,或联合驻村律师为村民办实事。
南都、N视频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,从化解赡养纠纷,到护航沉香产业发展,观珠村党员干部以更接地气、更有温度的方式,解决急难愁盼问题,基层治理水平、产业赋能增收成效也随之提升。
“村民说事”:有事就说,说完就办
漫步于观珠村村道,7月3日,南都记者来到一处寻常绿地。“这里原本有很多杂木杂草,曾经是个垃圾堆。”观珠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谢勇一边引路一边说道,有的村民之前经常顺手将垃圾丢进去,导致此地环境变得脏乱,“尤其是夏天,气味很难闻”。
通过“村民说事”机制,村委会收到反馈后,进行彻底清理。“我们放置了垃圾桶,买来垃圾车,通过微信群和大喇叭告知村民垃圾车工作的时间,挨家挨户收垃圾。”谢勇说,现在村民已经习惯垃圾入桶,定时定点投放。
南都记者看到,此处已围上了铁丝网,丛丛绿树整齐有序地排列。谢勇表示,种在这里的都是沉香奇楠树,大概有几百棵,“目前这些树归村民管理,如果市场价格好,能卖到几十万”。
往观珠村深处走,南都记者发现,村内一段路两侧颜色不同,有明显修补痕迹。
谢勇向南都记者解释道谋略天下,“这段路之前只有四米宽,一到下雨天,水漫上来,路就会变窄,车很难通过。”
为了解决附近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,观珠村干部通过“村民说事”进行社会筹资,联合其他村修成了一条宽阔牢固的柏油马路,“这条路有130米,大概13天就完工了”。
“现在有事就说,说完就办!”走访期间,观珠村村民向南都记者表达了对“村民说事”制度的认同。
“村民说事”是观珠村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,由村党组织牵头,党员干部、驻村工作组、人大代表、网格员等共同参与。今年以来,全村已举办“村民说事”活动80余场次,解决群众反映问题100余件,参与人数超550人次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仅医保、补贴、土地证明等高频事项就推动落实了40余件实事,群众办事的往返次数减少了七成以上。
“以前都是白天在村委会开会,很多村民上班不在家,最后只有几个老人听,效果可想而知。”谢勇告诉南都记者,现在,干部们主动深入基层、下村入户,将“村民说事”从村委会搬到了群众门口、田间地头,利用晚间或农闲时间与村民拉家常、听诉求。
谢勇坦言,以前开会更多是“单向”的通知,比如碰上台风天气,干部叮嘱大家记得回去剪枝防风,“现在是村民主动告诉我们‘这边有什么问题能不能帮忙看看’,双向的互动感更强了”。
在谢勇看来,“村民说事”不仅是一项制度,更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转变的生动写照。
驻村律师:小激励撬动普法大转变
在观珠村,调解邻里纠纷不仅靠“说”,更靠“法”。依托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机制,村里引进律师定期坐班,开展法律服务。
广东济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少媚作为村里的法律顾问,已经与观珠村打交道多年。她告诉南都记者,大大小小法律问题的顺利解决,都少不了村干部的“牵线搭桥”。
“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兄弟因赡养问题闹翻了,弟弟拒绝赡养年迈父母。”马少媚回忆谋略天下,自己介入后,援引法律条文明确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,同时,党员干部用更具乡土气息的方式“翻译”法律语言,“你要养你的父母,不养就是违法”。
“我们相当于‘助理律师’。”谢勇向南都记者笑道,“我们需要先把情况摸清,梳理好关系,再请律师上场。”在这里,村干部既协助信息传达,又帮助缓解矛盾情绪,在推进过程中帮助群众建立起对律师的信任。
马少媚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与村干部的聊天记录,包括关于保险、债务纠纷、合同条款等方面法律咨询信息,“很多村干部都会帮助转达村民的需求,找我线上咨询”。
有时候村里还会开展普法宣传。马少媚提供的照片中,村民们正在认真听讲,“这一场的主题是关于妇女权益的,具体主题会和村干部沟通后再确定,比如电诈、家庭暴力等”。
在与当地党员干部交往的过程中,马少媚感受到明显的转变,她告诉记者,“以前是我问他们要不要开讲座,现在是他们来问我‘你哪天有空,能不能过来讲一下’。”
为了激励村民主动了解法律,村里还特别设立了“积分超市”:参加法律讲座、普法宣讲即可积累积分,在超市换取生活用品。
这种小激励换来的是大转变。正如马少媚所言:“现在大家处理纠纷,都知道先问问法律上怎么说。”
富民兴村:发展沉香产业为村民增收
踏入街区,空气中有着一股木质香味。作为沉香产业的核心区域,观珠镇集中了大量的沉香企业和作坊,而观珠村就坐落于镇中心。
谢勇告诉南都记者,观珠村不仅负责仓储和物流服务,还致力于招商和销售,是观珠镇不可或缺的“对外窗口”。
循香而去,一座清雅古朴的庭院出现在眼前。谢勇说,这里原是村内的一处废旧猪圈,用红砖砌起的半开放式墙体上,只盖了一层脏污的棉麻。
2023年,因观珠村沉香产业发展迅猛,老三沉香馆的主理人谭雁选址于此,耗时半年将其打造成沉香电商直播基地。
谭雁向南都记者讲述道,“建造直播基地时,村干部帮了不少忙。”面对邻里关系协调、建设手续审批等问题,谢勇挨家挨户上门沟通,“村民可能以为这里建的是工厂,怕有污染,我们就去一一解释,消除大家的疑虑。”
如今,谭雁的团队已扩展到30余人,直播间的日销售额有时能达到百万。“这里一半员工来自观珠村,我们按照提成计算,他们的工资会比较高。”
九州珠链厂内,工人们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有条不紊地切割、筛选、钻孔……复杂繁琐的加工步骤下,一块块沉香木料变为精巧的沉香制品。
2016年,该厂总经理廖桃光从餐饮业转行,来观珠镇做起了沉香生意。2023年,他选择将沉香加工厂建在观珠村,“这里是个城乡集散地,人员比较集中,来镇上的人也多会选择来这看看,有天然的地理优势。”
“村里花了很多心思来改善大环境,街道面貌好了,游客也就来了。”廖桃光告诉南都记者,党员干部平日里会和商户沟通,“有什么参展机会,都会告诉我们。”店铺若遇上电路和排水问题,村里也会帮忙解决。
他还特别提起,“一开始我们打算下午六点下班,村干部提醒我们,不少工人是带娃的留守妇女,回家晚不方便。”经协调,最终工作时间定为“早上八点上班、下午四点半下班”。
目前,该厂已招录超80名工人,大部分为本地村民。既解决了村民就业,又缓解了企业“招工难”,形成良性循环。
谢勇对南都记者说,“无论是村民还是商户,只要遇到困难,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寻找解决方案。”
出品:南都即时
统筹:南都记者 向雪妮 韦娟明
采写/视频:见习记者 陈宇溪 南都记者 敖银雪谋略天下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